
青春期叛逆少年的 學習問題、行為問題、情緒問題、心理狀態往往跟孩子的成長經歷,尤其是跟家庭環境、與父母的關系有關。
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表面問題,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孩子心理、行為形成的原因,有針對性的去改變和調整。 由于青春期孩子心理比較特殊,在與孩子的互動中,父母需要牢記以下原則:
1“關心但不干涉”
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會比較沖動,內心有一種“成人感”,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,但他們的現實能力水平并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。
很多父母作為客觀者會擔心孩子因此而受傷或遭遇挫折, 擔心孩子而去干涉或控制孩子的行為,這往往會激起孩子的反抗。
比如孩子晚上要去朋友家玩,如果家長強硬地指責說:“都幾點了還玩!玩能玩進大學嗎?9點必須回來!”如此讓孩子覺得被干涉了自由和隱私,自然會更叛逆。
家長可以說“天都黑了,不要去危險的地方好嗎?否則媽媽會擔心的?!?/span>
孩子或許因為一定的理由而選擇去,但一定會考慮到媽媽的關心而早一點兒回家。
2“放低家長姿態”
青少年的內心有種“成人感”,渴望自己的想法、行為、態度得到周圍人的認可,如果父母還是把他們當成小孩子去對待,他們自然會用不成熟的方式來回應、反抗父母。
比如:上學要父母哄,不哄不求就不去;不講道理,說話不算數,等等。
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人格和思想,父母不應該把他們當孩子看,更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跟孩子說話。
家長應嘗試把孩子作為一個大人一樣去尊重、去關心,用平等的態度和他們探討親子相處模式。
3“注意對孩子的評價”
生理上的快速成熟、第二性征的出現會打破孩子原有的內心平衡 ,面對青春期的變化,他們會感到困惑和惶恐,自然會把一部分注意力從新聚集到自己的內心,再次思考“我是誰?”、“我是一個怎樣的人,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”......
在這個時期他們會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。
如果父母、老師、同伴給了過多的負面評價,會讓孩子形成較差的自我評價,逐漸對自己失去自信心,同時積累各種負面情緒,出現行為問題、情緒問題或精神障礙。
因此,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應以鼓勵為主,對其評價要客觀、有建設性,幫他們培養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。
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 渴望獲得成就感,如果學業不好,往往會讓他們自暴自棄,或選擇其他方式來獲得心理的滿足,比如網絡游戲、“創業爭取”等。